航天中心医院副书记 杨姝雅
说到航天中心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就一定要认识这样一位人物——航天中心医院分管信息化的副书记杨姝雅。因为,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与杨姝雅的工作思路密不可分:“做事情先要了解它的背景、目前的主流方向、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然后再看自身处于什么位置,之后开始与行业对标,找到差距,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具体行动。”
“信息化不能只是服务,而应该是引领。”杨姝雅在2012年分管医院信息化之后,在信息处内部提出这样的观点。但是在当时,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同。
后来很长时间内,杨姝雅都没有再提起这个观点。对此,杨姝雅一语道出原委:“当时信息化处于服务的地位,其实跟那些年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是相符合的。”
从1997年到2002年的这五年是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五年里,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这个时期建立的信息系统是以收费为主的应用系统,比如说门急诊的挂号收费系统、住院管理系统,以及物资管理系统等。杨姝雅说:“那个时候,我们的整个系统偏向于收费管理。网络建设也比较简单,当时只有9台交换机设备。”
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是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十年当中,我们陆续把LIS、PACS、超声、体检、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手麻、护士管理等系统逐步建立了起来,基本上是一年建一个系统。可以说,在这十年里,和患者诊疗相关的信息系统迅速、全面地建设了起来。”杨姝雅介绍说。在这十年间,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增幅巨大,信息化越来越受到医院领导层面的重视。
但是,杨姝雅坦言:“在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临床信息系统建得越多,‘烟囱’就越多,‘孤岛’就越多。并且,我总感觉那时候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跟在职能部门需求后面走。”
分管信息化工作后,学基础医学出身的杨姝雅以科研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工作,她了解了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背景、技术主流方向、最前沿的发展动态,梳理了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跟行业发展坐标去对标,寻找差距。杨姝雅笑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虽不是内行,但不能说外行话。”为此,她开启了“学霸模式”,开始大量级的学习,连续考下了“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安全注册工程师”。
当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烟囱”与“孤岛”就成为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屏障。2012年,航天中心医院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分析论证是不是应该重新换信息系统。
分析与论证的结果是:换。
这一个“换”字的背后有多么大的压力,杨姝雅是非常清楚的,但生来拥有乐观性格的她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我们信息部门的‘老中青’能赶上医院这么大规模换系统太难得了,也很荣幸。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就行,有经验的出经验,有力量的出力量。”
从2013年开始启动,历时一年,2014年,航天中心医院把整个信息系统又重新建立了起来。重新“换血”的新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平台,它集成了HIS、电子病历、PACS、LIS、HRP等共52个业务模块。“除了这些基础的业务系统,我们还实施了病案首页结构化的调整,电子病历的结构化,上线了医疗质控考核的系统,医师定期考核系统,还有危机值预警,不良事件的上报,感染监控上报,出院患者随访等。丰富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这些外延管理系统,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医院临床和医政管理的要求。”杨姝雅自豪地说。
航天中心医院这次信息系统“大换血”,在全国范围内都算得上是信息化的“大动作”,它的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2013年,上级单位建立了CIO体系,并且明确规定必须由领导班子成员担当CIO职务。这一职责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杨姝雅的肩上,她说:“自从建立了CIO体系,我觉得在医院整体发展的工作当中有了信息化的声音,有了信息化的地位。由于CIO考核和我们医院整体的考核是密切相关的,院长和书记会重点听取CIO的工作汇报。从管理角度来说,我认为做一件事,首先人员、组织机构、制度要到位,然后下面的工作才能有依托,进展才能有序、有效果、有效率。”
都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但是“一把手”需要CIO的一些工作想法和理念作支撑才能作决策。站在CIO的角度,杨姝雅开始思考该如何去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她要求信息处从内部开始“自身要信息化”,为此,推动上线了ITIL;她提出信息处要有“首问负责”,建立了服务岗,由信息处十四位同事轮流值岗;她还与信息处的信息化总师、处长、副处长组成了四个人的“黄金组合”,彼此补充,彼此支撑……2013年年底,杨姝雅再次在信息处内部提出自己的想法——“信息化必须扮演引领的角色”,并且要求一定要转变想法和思维。
有了这样的工作基础,有了“一把手”的坚定支持和魄力,才有了2014年航天中心医院下定决心“大换血”——信息系统推倒重来。杨姝雅感叹道:“一把手和CIO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还有互相密切的配合,是我们做好信息化工作的特别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系统重换之后,医院同事们对它期待很高。但杨姝雅却认为:“事物有它的发展规律和过程。换完系统之后,第一要素我们首先要保证业务的通顺和通畅,保证医疗工作不间断;第二要素是保证财务数据没有大的缺失或者大的错误,这两点保证了,就应该标志着我们的新系统成功上线。”
在杨姝雅看来,新系统正处于不断完善中,但这个信息化大动作不仅能为航天中心医院今后建设平台、数据中心、知识库、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搭建一个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和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信息系统对日常工作的重要性。杨姝雅说:“在重换系统的过程中,信息化引领医院发展的作用显现出来了,有一种往前拽着大家走的感觉。”
顶层设计,是一个快要被用烂的词。
杨姝雅却觉得这个词一点都不抽象,也并非是高不可及的,还是得跟实际工作相结合。
国家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杨姝雅的理解是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技术对各个领域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但她也认为当国家的精神落实到基层单位时,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对于“互联网+”,杨姝雅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应该要用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来改变传统的管理形式:“我们要先立足于现实,先用这种新思维模式开展手头的工作,然后,我们争取在‘十三五’的中后期完成‘互联网+’的转型。”
现阶段,杨姝雅心中最重要的、最难的、最想完成的工作是画一张医院信息化的地图——梳理医院自己的信息化架构,这其中包括了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四大架构。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杨姝雅“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会”,每次开会她都会跟各个部门去沟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应该如何去做,“每个部门都要梳理自己的业务,例如医务部,需要梳理共有几大业务模块,每个业务模块下有多少组件,组件后面的流程是什么,这些流程有没有被信息化覆盖,数据来源是什么,数据定义是什么等等。”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杨姝雅解释道:“如果我们没有一张医院自己的信息化地图,就无从知道自己的信息化盲点在哪,信息化覆盖率是多少,更无从知道跟同行之间的差距在哪。这个事情需要所有人踏踏实实去做。”
杨姝雅说,等梳理工作完成后,就会出一本《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化总体架构1.0》,到时候所有人就都能拿着这个地图作为工作依据了,她还表示,随着变化,这本总体架构会持续修订。主管信息化工作这几年来,杨姝雅觉得对自身成长有很大的好处,眼界变宽了,自己能一直保持活跃的思维,并且在其他的工作上也会用信息化的思维去考量。谈到医院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杨姝雅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制定好发展方向,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
天津市医疗信息化建设协作联盟网(http://www.his2000.com) 站长:郝工 投稿信箱:hao_shy#126.com (请将@代替#)
本站为公益网站,所有内容来自原创或网络转载,仅供个人学习和研究使用,如侵犯您的版权请来电或来函指出,本站立即删除